(1).阅读课文7-18段,找一找岩石经受那些“攻击”,用几个关键词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

明确: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山崖裂缝—山崖裂缝—(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沉积—堆压形成新的岩石。

(2).课文19-21自然段中,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提示: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 运动等方面去思考。

(学生复述、点击,显示流程图)

明确:

undefined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3.小组讨论

(1).阅读22-26自然段,找一找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提示: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2).阅读27-29自然段,找出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提示: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答案:

(1).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22-26段)

明确;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2).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27-29段)

明确: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小结:

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时间的脚印,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师生齐读课文最后二段,大家边读边找出答案。)

明确:

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屏幕显示)

小结: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5.第四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我认为不偏离,从作者的思路看,这段是插叙,由上文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下一段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我觉得这段是承上启下,很自然。

(四)细读课文

品味语言 交流展示

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四分钟后班级交流)

如:“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大屏幕显示。插入说明方法: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时间的脚印,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本文就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找到并说说这些句子的好处。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四分钟后班级交流)

如: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的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点击,显示)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屏幕显示,适时点评)

例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爬”字用得好,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碎石、沙砾、泥土移动的缓慢。)

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躺”与上文的“平卧”相呼应,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地展示了岩石的形成过程。)

拓展延伸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学生思考并在笔记本上完成,各抒己见)

(大屏幕展示学生的比喻:岩石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岩石是坚不可摧的城堡岩;岩石是威武挺立的战士;岩石是饱含沧桑的皱纹;岩石是古老的年轮……)

教师小结

大家说出的这些比喻句,新颖、贴切、生动、形象。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岩石记录时间、保存历史痕迹的功能。

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布置作业

作文《2035年的我》

教本练习

时间的脚印_时间的脚印中脚印是什么意思_脚印时间轴怎么画

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_脚印时间轴怎么画_时间的脚印中脚印是什么意思

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初中语文面试教学设计模版

教案:《时间的脚印/陶世龙》

说教材内容

本文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既是一篇科普读物,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课文所指脚印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脚印,而是在岩石的生成过程中留下的。并且作者在文中举例子、下定义等一系列说明方法,多种方法综合运用,通俗易懂,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凡报面试实战班的同学,笔试未过,只要凭已经考过的笔试成绩单可以享受我们育丁教育提供的笔试全程班(不含书本资料),书本资料需要另购。

* 购买课程请直接加微信 NTCECN1

面试实战班

结构化单项班

其它学段主力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