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子和

十九世纪是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上最辉煌也最动荡的时代,这伟大的世纪初就有三颗巨星划过沉黑欲裂、已是刀光剑影的天空,好像一开始就预示了这世纪非同一般的使命!这三颗巨星是:帝王的帝王拿破仑,音乐界的乐圣贝多芬,还有就是我在本文要论述的诗坛雄狮拜伦。

拜伦雪莱济慈诗精选_拜伦诗人的英语介绍_拜伦的诗

英国诗人拜伦。CFP供图

拜伦那雄健奔放、悲郁难遣的诗笔和他那傲世不屈、刀划心壁的雄狮般的个性,使我满怀热情地读了他的大量传记和作品,掩卷竭思又使我想起了尼采在他的大作《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的一句话:“狮子的意志自愿如此:饥饿、凶猛、孤独、无神。”这不是拜伦的绝妙写照吗?!

拜伦的早期代表作(也是他一生的代表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以下简称《游记》),是我特别爱读的作品。读过托马斯·摩尔、莫洛亚或鹤见祐辅等名家著写的《拜伦传》的人,一定会发现《游记》就是拜伦自己年轻时代的自传。其实拜伦笔下的一大群“拜伦式英雄”(如康拉德、曼弗雷德、唐璜等)都是自传性很强的人物,当然这种自传性自古以来在所有大作家的巨著中也不例外。但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个性两方面来说,《游记》又是拜伦所有作品中自传性最强的一部。所以说,哈罗德就是拜伦自己!

如果说,拿破仑是手持宝剑奔驰在硝烟弥漫的阿尔卑斯山麓的英雄;那么,拜伦就是手挥诗笔驾驭在地中海滚滚怒涛的骑士。

拜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号称“暴风杰克”(即“残酷老爷”)是他的祖父,“疯子杰克”就是他的父亲,“信赖拜伦”这句话是拜伦家族的家训。(这和叛乱成性的普希金家族真是互为媲美、日月争辉)。这样的家族在1788年1月22日诞生了一个无人喜欢的儿子,这就是后被咒成“魔鬼诗人”的乔治·戈登·拜伦(不过历史已把那些可怕的咒语变成了镶嵌在天才头额上的无上美文!)。拜伦母亲是个有些神经质的暴虐女人,瘸腿的儿子就成了她发泄悲愁和不幸(贫困和被丈夫遗弃的双重不幸)的对象。但拜伦是要强的,敏感、冲动、感情炽热如火似乎是这个家族的祖传基因,而这些特征反映在拜伦身上格外强烈。

在寂寞和孤独中长大的拜伦是早熟的,况且爱又是诗人的天性,十五岁的贵族学校哈罗中学的学生拜伦就在自己的纽斯台德庄园对邻居之女玛丽·安·查沃思一见钟情。这种少年的初恋使小拜伦心旌摇摇、遐思狂奔!对方家族和他家有世仇,真是一幕《罗蜜欧和朱丽叶》的开场,但玛丽·安小姐并不是莎士比亚笔下的纯真多情的少女,她根本没有和小拜伦有过那月光下窗口的如诗般的幽会,小拜伦心中的“天使”就拒绝他了。

这是多么令人失望啊!惨酷的失恋折磨着易感的少年,使他的心壁在痛苦的痉挛中流血!这对于耽于幻想、诗情如火、敏感到极点的拜伦是个致命的打击——现实并不像幻想那么美!女性并不像他想象中的女神那样神秘浪漫!这种对女性的失望影响了他的终生,这在《游记》中的流露是很明显的,如第一章有这样的诗句——

他虽然恋慕过许多女人,但心爱的只有一个,

而那心爱的人,却永不能成为他的亲眷。

十分明显这是有所指的,诗人在《游记》的第四章中又吟道——

爱情呵!你本非地上的居民

虽不可见,我们仍然信奉的神;

为这种信仰而牺牲的是破碎的心,

……

初恋留在诗人心口的是多么深的创伤!

对于拜伦,爱的庙堂(特别是初恋中的庙堂)的毁灭是个如同山崩地裂、心火陡熄的打击。正因如此,傻得可以的女人一提起拜伦就要耸肩膀,惶恐不已,甚至斥之为“流氓”。啊,最大的错误莫过于他把人的高贵想象得比真实的人群高出几千倍,他的爱太纯洁、太神圣了,对于那些只知虚荣不知爱情为何物的女人是永远陌生而可怕的!

《游记》分四章,全用九行的“斯宾塞诗节”写成。第一、二章写于1812年,是拜伦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等地后写成的;第三章写于1816年的瑞士,第四章1818年在意大利写成。

《游记》第一、二章动笔前,拜伦是英国一个愤世嫉俗、心怀大志、但又抑郁寡欢,有时也在酒和女人的迷津中寻求解脱的贵族青年。像他这样一位既有才学、又有爵位,相貌倜傥、聪慧高雅的贵族青年,在那杯光舞影、饭饱酒足、游戏人生、玩玩女人,以虚荣为唯一资本的上流社会里,拜伦本能成为个鹤立鸡群的花花公子的标本,但他的志趣和他的同僚迥异,正像司汤达在他的《红与黑》中刻画于连时说的“他厌恶他周围的人,同时也为他们所恨”!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号称世界最“文明”、位于“欧洲外面”的国家。这个被海涅咒为“最虚伪、最乏味、最庸俗”的国度,是个自以为是、成见很深、狂妄自大的国家。贵族、资产阶级在豪华的舞厅、花园花天酒地,工人、农民却在陋室、田野里受奴役,暴政和专制统治着一切。身居贵族阶层的拜伦既是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又是个激进的革命者,他把自由和尊重视为人应享受的第一天性。他的生命力被窒息在虚伪沉闷的俗物蛆虫中间,他实在无法忍受,他要叛逆,他要反抗,他的思想站在人民和一切受压迫者一边。沉闷啊,沉闷!他那火热的理想被丑恶的现实剪断了翅膀。他忍受不了啦!出游吧,去呼吸一点新鲜的空气——让那悲郁的心在旅途中自由骋驰!于是高唱着“去国行”,哈罗德乘上了开往葡萄牙、西班牙的游船。

大海对于拜伦是一匹神圣的野马,而诗人又是这匹野马勇敢的骑手。拜伦那颤抖的诗笔划开了他那“痛苦竟透出衣衫”的胸膛,让那压抑已久的热血和大海的雄浑巨浪融合在一起!啊,拜伦发现只有风云变幻、激情汹涌的大海才能融纳并理解他那卓尔不群的心!他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从前在阿尔比温岛上有位少年,

一切的事情他都感到讨厌;

他的日子过得不能再荒唐,

……

如今哈罗德心里十分烦忧,

他要离开那群放浪的朋友。

……

《游记》就这样开头了。

哈罗德游遍了“罪恶的迷宫”,曲折的道路,使他的心灵受到很深的创伤。伫立在船头、航行在黑暗沉沉,波涛翻滚的大海上,拜伦回想起在英国上流社会度过的生活,还是愤愤不平、悒郁难遣,心中默默地祈祷着:

船儿船儿,带我乘风破浪,

横渡那波澜起伏的海洋;

随你把我送到哪里,

只要不是我的故乡。

呵,月亮升起来了,海涛在船舷轻轻地撞击,风在船的桅杆上急急地吹。啊,只有宁静的夜空和轻轻起伏的海面所组成的大自然才是他的朋友,“我们只听见从收起的桨上轻轻滴下水珠的声音拜伦的诗,或者是蚱蜢的晚安歌打破了寂静”。他那追求自由和爱的生命力复苏了,他是多么爱他的祖国啊,正像他在另一首长诗《贝波》中吟唱的“英国啊,我爱你!尽管你有那么多的缺陷”。在自由航行的大海上,他回想起自己少年生活的一幕幕情景:爱的失恋,风流的放浪生活,令他呕吐的人群……上岸了,他首先来到了人民受奴役的葡萄牙。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丑恶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刺激使哈罗德疾首长叹,他当时的心境正象美国诗人惠特曼所写的一样:

欢呼吧,海岸!鸣响吧,钟声!

只是我以悲痛的步履慢步在甲板上,

……

在受敌入侵的西班牙,他也看到了同样的奴役,哈罗德回想到西班牙光荣的过去,塑造了一位抗敌女英雄——奥古斯丁娜:

爱人战死了,她没有流无用的眼泪,

首领倒下了,她毅然顶替了他的岗位。

这和那群养尊处优、内心空虚凡俗又整天叽叽喳喳搬弄口舌的英国贵族妇女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在整部《游记》中拜伦寻求一切机会对英国腐朽奢侈的上流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抨击。

拜伦出游不仅是由于不能忍受窒息他生命的英国上流社会,也由于他内心渴望去凭吊一番少年就怀想的艺术永恒之梦!

他来到了希腊。希腊是他灵魂的祖国,雅典是他梦中的城市!可就是这个几千年前世界文明的摇篮,产生了一大批巨人的沃土,现在却受土耳其的奴役。拜伦痛心欲裂,这种痛苦又使他想起了自己少年的失恋!

美的希腊!光荣的残迹,使人心伤!

逝去了,但是不朽;伟大,虽已消亡!

难道人的少年梦想,神圣的恋情不也正是这样吗!希腊,这个在拜伦心中最美最神圣的地方,可是当他亲临其境,伫立在那伟大的废墟上的是怎样一幅景象呢?

除了几根孤零零的圆柱显得悲伤,

还矗立在产自同山的倒下的兄弟身旁;

除了在几处冷落的英雄墓边,

那些灰色的墓碑和蔓生的杂草,

吃力地抵御着无情的时光,却抵不住遗忘,

……

然而雅典的天空还跟古时一般清澈,那峰峦、树林、田野也并不逊色。“艺术、荣誉、自由都消亡,自然却仍旧健康。”只有情景永恒的大自然仍旧闪着“美”的观念和意象,拜伦陶醉在美的大自然,痛斥人的可恶!为了美的土地、美的生活和情感,他高喊——

世世代代做奴隶的人们,要获得自由,

就必须自己动手,挣脱枷锁起来反抗!

到处是皮鞭,到处是锁链,贵族的屈辱卖国和人民的浴血反抗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真是“这里除了贵族、人人称得上高贵”!拜伦通过大段大段的抒情、叙述和议论猛烈抨击了丑恶的社会和庸俗的人群(《游记》中拜伦竭力抨击的人群多指贵族阶级和上层统治者——笔者注),字里行间对资本主义殖民者的掠夺、蚕食强吞,统治者只为个人私欲施加战争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对受压迫和被奴役的人民寄于深厚的同情!大声疾呼人民起来反抗,以牙还牙!这和十九世纪后期的另一位伟人——列夫·托尔斯泰揭开人和社会的一切丑恶面纱,又以勿抗暴,主张“道德自我完善”的反抗方式形成了有力的对比!所以跟改良主义者托氏相比,拜伦是革命家(最后他就是为希腊的独立解放而壮死沙场)。

《游记》一、二章的发表,使拜伦一举成名:“天上的星成了地上的诗!”(鹤见佑辅语)他一时征服了伦敦,贵妇人的丑态一度在他面前表露得淋漓尽致!但这样的叛儿,这样的“恶魔”,上流社会的蠕虫们能不嫉恨和攻击吗?!于是统治阶级群起围攻,对他进行恶毒的诽谤,又加上拜伦婚姻的不幸,上流社会找到了进行人身攻击的借口,拜伦一时处于众人的诋毁和诅咒之中。他走在街路上,小人向他投石子,大人向他吐唾沫,这种人身侮辱,我们的雄狮能忍受吗!拜伦在这期间创作的《异教徒》等作品都表现了对“文明”社会的蔑视。欧洲反动势力猖獗,当时英国又是个最大的掠夺者,拜伦感到愤慨!他高仰着傲世不屈的头颅,持着更锋利、更辛辣的诗笔又出游了。他要号召人民用自己手织的布匹来包裹暴君的尸体,用暴君的血液来灌溉人民的自由之树!

于是我们的哈罗德——拜伦来到了瑞士(这时拜伦让他的“思想之魂”哈罗德回到了自己身上,以他自己的形象直接出现了)。拜伦在第三章凭吊了滑铁卢战场,对拿破仑进行尖锐而忠实的评价(“他是最伟大而不是最坏的人”),描绘了日内瓦的景物;凭吊了卢梭和他那理想的爱情(这又触动了他的心痛),他擎起了卢梭、伏尔泰和狄德罗等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点燃的火炬,鼓舞人们反抗专制为自由而战的热情,对“神圣同盟”狼狈为奸、瓜分欧洲、掠夺人民的实质进行了凶猛的抨击!

最后拜伦来到了意大利的罗马,这是他艺术水恒之梦的另一座城市(但也是废墟),他凭吊并评价了一大批独步古今的艺术家、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拜伦的诗,对历史上所有暴君进行了凶猛的咒骂(其实拜伦每处都是在对英国当时社会政治现实含沙射影的攻击)。

当时的欧洲大陆遍地都是战火、掠夺和奴役,拜伦呼吁着复仇女神的宝剑!号召、鼓励正在反抗或还在犹豫的人民:

等到时机来临,这些岁月就会得到报偿:

时机来过、在来、会来,不须灰心丧气,

一朝生杀大权操诸我手,就不随便宽放。

在这里,拜伦已作为一个自由的歌手,勇敢的战士,也是个革命的预言家出现了:

但自由啊,你的旗帜虽破而仍飘扬天空,

招展着,就象雷雨似地迎接狂风;

你的号角已中断,余音渐渐低沉,

依然是暴风雨最嘹亮的声音。

一大批自以为中肯的评论家,在对拜伦肯定之后,总要着重指出什么拜伦人格具有“双重性”,“他是个悲观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等等。对于这类“主义的专家”,我只能说:“先生,假如我的眼皮上刺有‘见鬼’两个字,那么遇上你们这样的人,我就要闭上眼睛。”

拜伦在《游记》中是揭示并痛斥了当时受压迫者的奴性和反抗的不自觉性,但他对人民的反抗力量又充满信心!

我认为《游记》以哈罗德的游足为线索,在思想内容上主要有三个互相交织的焦点:一是痛斥暴君和所有掠夺者的罪恶,号召受奴役受压迫的人民起来反抗——举起“自由”和“独立”的大旗;二是通过对沿途风光的描绘,凭吊了永恒的艺术之梦,热情地赞颂大自然的伟大母爱;三是对自己爱情的回忆,并对女人进行了精辟而痛心的论述。

哈罗德既是一位叛逆的为自由和人民的独立而痛心疾呼的战士,又是个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傲世不屈的贵族青年,他的“心为自己所幻想的美而得了病”。爱情毁灭了,他的理想决不能在那丑恶的现实实现,但他又不能放弃理想,仅以永恒的大自然作为自己唯一的的朋友,并且“我怀着最无声息的思想,像套在鞘中的宝剑”。哈罗德是个理想的追求者!真理的探索者!

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坛“骂人高手”的鲁迅 (其实在“骂人”方面拜伦是他的老师)在他的杰作《摩罗诗力说》中,把拜伦作为介绍的重点,他对拜伦的认识是有独到之处的——“拜伦既喜欢拿破仑的毁灭世界,也敬爱华盛顿的为自由而斗争;既向往于海盗的横行,也独自去援助希腊的独立运动。压抑与反抗,一个人都兼而有之了。然而,自由就在这里,人道也就在这里。”(引的是译文——笔者注)*

拜伦因个性狂傲,终生为自由和理想的爱而斗争,所以,他格外痛恶统治着黑暗现实的人之丑,把人的丑和自然的美对立起来。正因他痛恶人之丑(而这丑恶的势力在当时又非常强大),所以喜欢拿破仑的宝剑:也正因他爱自然之美,所以他要抨击玷污大自然的暴君和俗物。因此他喜欢拿破仑和敬爱华盛顿并不矛盾,他身上的“压抑与反抗”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理想的爱和自由独立而抗争!

李白的郁闷,拜伦的悲愤,气质是相似的;中国盛唐的李白和十八、九世纪之交的英国诗人拜伦,他们的心是相近的。这两位天才有类似的个性。他们同是“贝多芬家族”的宿将,而李白则是老祖宗了(这真是中英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愤激的哈罗德曾吟道:“我没有爱过这人世,人世也不爱我。”这和李白的“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真是异曲同心!功名未就,世无知音,李白只得在游侠、纵酒、访仙、梦游中发泄自己的满腹悲愤:

涤荡万古愁,留连百壶饮。

良宵宜清谈,皓月未能寝。

醉来卧空山,天地即食枕。

虽语“但愿长醉不用醒”,但李白的心水远不会醉,因为他不能放弃那痛苦的追求,这就如同放浪而永远清醒的哈罗德,那伟大的感情和神圣的使命永远刺激着那条反抗的神经!不过拜伦在批判人生和剖析社会方面比李白更为直露和大胆. 因为他对当时的统治者不存丝毫幻想——只求革命,不图改良!这当然是由于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和环境所致。

哈罗德是孤独的,不合群的,他所谓的“我没有爱过这人世,世人也不爱我” ,实在是因为他太爱过这人世,而世人太不理解他才说这样戏谑自嘲的言语的。正因为他太爱他的理想和人类的自由,他才对窒息人性和个性的现实社会格外的恨;也正因为他的爱不能放弃,他才格外痛苦。另外我不能掩饰地说哈罗德的“伟人梦”也是他孤独、痛苦的原因,他最厌恶庸俗愚蠢的“贱人”。对丑恶现实的恨越发激起他对大自然的爱,他在喧哗拥挤的人群中最感孤寂,而在恬静柔美的大自然中最不孤独!貌似静寂的大自然最富有生命力!请看《游记》第三章第九十六节的诗句:

你们啊!用夜、云、雷和一个灵魂,

要使闪电、天、山、河、风、湖,

为人所觉知,并让这些东西也产生感情;

而很可能就是你们自己引起我的注目。

你们逝去时的越来越远的轰叫,

却成了我失眠的思绪的高潮。

黑夜是灵魂受难者的伊甸园,

在黑色中闪烁着灵魂最强烈的光!

……

综上所述,我认为《游记》不仅是拜伦所有创作中纲领性的作品,也是研究拜伦生活经历和思想个性的关键性作品。

*引鲁迅《摩罗诗力说》中的原文如下——“裴伦即喜拿坡仑之毁世界,亦爱华盛顿之争自由、既心仪海贼之横行,亦孤援希腊之独立,压制反抗,兼以一人矣。虽然,自由在是,人道亦在是。”

注:本文所引《游记》中诗句皆出自杨熙龄先生的译本。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