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为我国历代帝王陵园中唯一的大妇两帝合葬墓。墓前立有两块高大雄浑的石碑,西面是“述圣记碑”,上面8000余字的碑文是歌颂唐高宗功绩的。
东面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成,碑头雕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首,饰以天云龙纹。根据乾陵建筑对称布局的特点,“无字碑”与“述圣记碑”显然是在高宗去世时由武则天同时主持竖立的,而这块“无字碑”,自然是武则大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
其实,无字碑并非无字,如果仔细观察,上面密密麻麻刻了许多文字,这全是宋、金以来人们因无字之憾而添补的。据《乾县新志》载:“向无字。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记》也载:“碑侧镌龙凤形武则天的无字碑,其面及阴俱无字。
也就是说,宋金(公元960—1234年)以后才有游人题字于碑,成为有字碑。但是这些人大都没有尊重历史的态度,只顾自己宣泄,逮着一块地方就舞起文来,弄的诺大一块碑成了老和尚的百衲衣,前面的文字漫漶不清,后面的文字又镌刻上去,成了一盆糨糊。令人惊异的是,这些文字中还有一种少数民族文字,而且长期以来一直没有人能识别。这种早已废绝的少数民族文字。经后人考证,金太宗的弟弟于1134年在无字碑上刻了《大金皇帝都统经略郎君行记》(简称《郎君行记》),且在旁边配有汉字译文。这种失传了的文字并不是金文,明代金石学家赵山函在《石墨镌华》中说:“《郎君行记》碑字不能辨,盖女真字,字刻乾陵无字碑上。”这种说法一直广为流传。到上个世纪20年代,考古工作人员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附近发现辽代帝后的墓志,才将这一谜团解开。原来这些文字和墓志上的字相同,是早期的契丹文字。契丹文字始创于公元920年,但随着国家的灭亡很快消亡,到了元代己几乎没有人认识,到了明代则彻底成为一种无人能识的死文字了
清晰可见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
根据考证,这篇碑文是由金代第二位皇帝金世宗完颜晟之从弟撤离喝书写的。撤离喝为金世祖劾里钵的养子,金太宗的第八位皇弟,在金对南宋的战争中,他堪为勇将。天会8年(1131)攻打彬周时(今彬县)与南宋大将曲端在白原店作战,惨败“而长泣”,人称“啼哭君郎”。从天会九年至十四年,他驻军于距乾陵西南方向风翔府,任陕西经略使(当地最高长官)。战争间息之际,到梁山狩猎,至乾陵,见陵园残破,便命人予以修复。当再次复谒,只见陵园回廊四起,绘像一新,便尽兴酣饮,以示祝贺。这篇碑文就是对这次事件的记述。
契丹文小字与汉字释文拓片
汉语译文为:
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向以疆场无事,猎于梁山之阳,至唐乾陵,殿庑颓然,一无所睹,受命有司鸠工修饰。今复谒陵下,绘象一新,回廊四起,不胜欣怿,与礼阳太守酣饮而归。时天会十二年岁次甲寅仲冬十有四日。
尚书职方郎中黄应期,宥州刺史王圭从行武则天的无字碑,奉命题,右译前言。
对于这种文字究竟是何文字,日本学者山路广明称其为“二十世纪之谜”。明朝金石学家赵崡在《石墨镌华》中认为这是女真字。然而在1920年代,考古学家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发现辽代帝后的墓志,对照之后才了解到其实这些文字是早期的契丹文,从而解开了这一谜团。
当今契丹文字专家刘凤翥说,从目前对契丹文字解读的实践来看,凡与汉字字形相同的原字构成的单体字的单词,均没有借用源出汉字的字义和字音。
例如契丹小字“一”,意不为“一”而为“北”,其读音目前虽尚不明,但不读汉字“一”的音却不容置疑;又如契丹小字“山”,意为“金”而不为“山”。其读音相当于同为“金”之意的读音,不读汉字“山”的音亦不容置疑。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本站公众号:巨课网创 内容很干,欢迎关注!
站 长 微 信: lieying62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